胶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地名文化胶州湾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与青岛地名紧密联系的是胶州湾,特别在青岛城市形成前后,胶州湾几乎是今青岛的代名词,二者不可分割。由胶州湾而胶澳再而青岛,折射出青岛形成史的复杂与曲折。胶州湾虽不是正式的行政地名,但它在胶澳(青岛)建置过程中,在中外交集的政治、经济、外交、学术活动中,实际上起着行政地名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自然地理地名。

据文献记载,胶州湾最早称少海。少海一名最早见于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少海乃“少昊之海”,少昊为东夷族始祖,今青岛地区为少昊族所辖。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曾游历胶州湾。《史记》曾记载,范蠡与私徒乘舟“浮海出齐”,且更名为“鸱夷子皮”。而《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西施“随鸱夷以终”。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府周于智描述“胶州新八景”之“少海连樯”时,有序云:“自塔埠头至淮子口,名‘少海’,商船停泊处也。西为七崖百余丈,拒潮且便登舟,旁列廛居……每秋冬之交,估客骈集,千樯林立,与潮波上下,时而风正帆悬,中流萧鼓,转瞬在隐约间;又令人想蜃楼海市,咫尺云烟矣。”可见当时少海塔埠头港的繁盛景象,也说明康乾年间,胶州湾仍称少海。

胶州湾在古代方志中还被称为守风湾、太平湾。年版《胶州志》中,胶州湾被标注为“守风湾”。年英国人绘制《胶州湾图》,年法国人依据英文版绘制出法文版《胶州湾图》,胶州湾作为外国语名称开始出现。青岛市地名志22胶州湾被译为汉语后,渐渐取代少海、守风湾等古称,成为定名。少海改称胶州湾,与胶州有关。胶州位于少海之畔,历史悠久,且管辖少海,外国人用行政地名“胶州”更名“少海”,符合西方地名命名的惯例。

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用4个月时间实地考察山东半岛等地的矿藏。李希霍芬认为,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还适宜修建一条横穿山东半岛的铁路,而这条连接腹地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煤田和铁矿的前途所在。总之,“胶州湾将成为德国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年,李希霍芬在柏林出版《中国地图册》,其中《山东东部地图》在今青岛地区用德语标注了胶州湾,以及浮山所、青岛口、崂山等多处地名,但由于李希霍芬本人并未实地考察胶州湾、青岛口,其标注位置出现较大偏差。

中国海防频频告急,胶州湾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中法新约》签订后的第二年,胶州湾成为朝野瞩目之地。年3月13日,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上奏条陈,认为应将胶州湾及时辟为海军屯埠。奏折称:“山东之胶州湾宜及时相度为海军屯埠也。外国屯扎水师,必不与通商之埠同在一口,则有事封港,无所牵掣。其规择形胜,必取外口严密,内澳深广,盖先令我之师船屯藏安固,乃可蓄锐以击敌船,兵法所谓立于不败者也。西国兵船测量中国海岸,无处不达,每艳称胶州一湾为屯船第一善埠。”此为“胶州湾”这一外语译名最早见诸奏章公文。同年7月9日,陕西道监察御史朱一新上呈奏折,认为胶州海口可容群舰,上可蔽登莱,下可控江浙,应在胶州湾修造炮台、船坞。与朱一新奏折同月,北洋舰队顾问英国人琅威理上奏说帖,认为胶州湾虽水深不一,但却可容泊较大水师,实为海军之地利,应在湾内布置兵营、炮台、鱼雷、船坞、灯塔等。此时,胶州湾之名在朝廷文书和中外文献中已普遍使用。

节选自《青岛市地名志》青岛市民政局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