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行驶在胶州湾跨海大桥上,向南望去,便可隐隐看见远方的青岛港(-HK)(-CN)。位于东岸的是大港港区,西岸的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港区,它们如同守卫一样的驻守在这座两岸的海港,见证着它的百年芳华。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胶澳设防,实为要图”
年6月5日,李鸿章来到胶州湾视察,他认为此处地理位置关键,地势险要适合设立关隘,遂上奏称“胶澳设防,实为要图”。6月14日,清政府同意设防,并调兵驻守。次年,两座码头在青岛湾开建,一座正是如今青岛的著名景点前海栈桥的前身,专供物资船和兵船停靠,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礁石形成的天然码头,顺势建桥名为衙门桥。
(青岛栈桥与衙门桥旧照)
此上为官方说法,据岛城文史名人谷青先生考证,关于衙门桥的诞生其实尚有商榷。因为在年的手绘青岛全图中,只见栈桥而未见衙门桥。
(年手绘青岛全图)
同期,在年的德制两版规划图中,也只见栈桥,衙门桥依然不见踪影。
(年德制第一版青岛城市规划图)
(年德制第二版青岛城市规划图)
衙门桥最早的“出生证明”在年的10月17日,第16期《青岛官报》用中德双语发出通告“衙门桥已建成并交付公众使用,主要是用于行人交通。”
此后,在年的德制青岛城市图中,衙门桥在地图上首次被标注出来。
(年德制地图)
随后,在年的青岛手绘全图中,衙门桥也已经赫然在目。此后在年及之后多年的地图中,栈桥和衙门桥都被清晰的标注出来。根据衙门桥的建立时间来推测,它可能并非清政府所建,德制的概率更大。
(年青岛手绘全图)
长虹卧波,回澜拥翠
试想在遥远的年的青岛湾的海面上,在落日余晖下,两座栈桥彼此映衬,该是怎样一副景色。谷青先生遥想此景,赞其为“长虹卧波,回澜拥翠,一时无双”。
(两座栈桥的旧照:长虹卧波,回澜拥翠,一时无双。*注:如今栈桥上的著名的双层八角楼名为“回澜阁”,而衙门桥旧址向东约一公里处正有一座“拥翠亭”)
花笔墨介绍两座栈桥的诞生是因为当青岛湾上双虹卧波时,正是青岛建港的标志,理应正名。何况岛城也与海港的不解情缘也至此才正式开启。
跨入现代:腹地之争
如今的青岛港大不是百年前的模样,历史上几经易址和扩建,衙门桥早已化为尘屑。栈桥也已褪去了海港功能,却将青岛近代史上的清、德、日、北洋等政府占据时期的标志性时刻一一经历,栈桥“飞阁回澜”也成为岛城第一景。
目前,青岛港分为四大港区皆远离市中心位置,它们包括了位于市北区西岸的大港港区,以及与它隔海相望的,处于黄岛区东岸的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以及位于黄岛区最南端临海的董家口港区。
(图片来源:青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