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之岛青岛城市诞生记3,图纸上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当时间来到年,上个世纪之初,青岛的城市规划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端。如果说年的规划是概念设计、年是深化概念设计,那么年则是详细规划阶段了,从此,青岛城市在规划层面有了完整且系统的注解。

从概念到详规,解读青岛城规

今天我们所看到图纸,来自于年10月至年10月《胶澳发展备忘录》附录,年出版于柏林。文中我们称之为“年10月份的青岛城市规划”。和之前我们讲过的规划图不同,年的规划图由三张图构成(一张全图和两张局部详图),我们还是第一次把青岛主城区看的如此全面清晰。把图纸看明白,我们就能捋顺青岛城市生长的脉络,清楚青岛从哪里来!

▲年10月的青岛及其周围地图(来自年10月至年10月《胶澳发展备忘录》)。

▲年10月的青岛欧人区中心和华人大鲍岛区规划图(来自年10月至年10月《胶澳发展备忘录》)。

▲年10月的青岛港口设施规划图(来自年10月至年10月《胶澳发展备忘录》)。

1大港、小港,让我把你看清楚

在前两版规划图中,始终没有出现的青岛大港,在这里显露真容,一条巨大的半圆形防波堤横卧在胶州湾东岸。其实筑港工作早在年10月就开始了,到年10月,3年的时间,包围大港港池的堤坝已经完工,港池的水面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码头工程的施工也在年3月签约并实施,一座现代化的世纪大港正在向青岛走来,他未来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已经可以预想了。

▲年10月的青岛大港建设规划图局部

▲年青岛港建设情况的实景照片,图中近景为码头工程,远景为大港外围防波堤。

年春天开始建设的小港,仅用两年的时间便基本建成,在规划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港被新建的两道防波堤围合成一个边长约米的方形港池,大鲍岛码头为一座宽6米,长米的木栈桥,桥上设有大型起重机,并有铁路支线连接。在未来几年中,小港凭借其水路两便的特殊优势快速崛起,在青岛民间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周边的城市发展起到了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青岛城市发展动力中的重要一级。

▲年10月的青岛小港整体建设规划图

▲远观青岛大鲍岛华人区及小港全景图

▲青岛小港建成初期实景图

▲青岛小港大鲍岛码头实景图

面对筑港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的土石方量可想而知,在当时工程机械匮乏的年代,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因为当时在港区和青岛城区之间还没有建设路面硬化的街道,因此专门修建了两条施工轨道,借此从附近的两处采石场运送石料。第三座采石场位于伊尔蒂斯兵营东北的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中,陆地运输成本太高,所以专门修建了一条通到海岸的简易轨道,以便于用船把石头运到港口建筑工地。

▲位于今太平山的一处采石场,用船将石头运往建设工地。

除此之外就是人的力量,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国劳工在青岛城市开发中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的劳动者用双手建设了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在建设青岛的同时,也在渐渐融入青岛,正是由于大批劳动者的涌入,才引发了胶澳当局建设劳工居住区的考虑,此环节我们后文详叙。

▲青岛码头大批华人劳工的实景照片

2,青岛进入了铁路时代

青岛离不开港口,同样,青岛也离不开铁路!年,真是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青岛正式步入了铁路时代。像我们今天庆幸步入地铁时代一样,在当时而言,铁路通车也同样宣告一个时代的开启!

年4月8日,74公里的青岛-胶州段通车,到年底,铁路通达岞山,总里程公里。勘测工作进行到公里,铁路电报敷设至潍县,四方的铁路工厂也开始动工等等。我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铁路的规划可以说相当的科学,青岛的大港、小港、商贸洋行区都有专门的铁路支线衔接,如此细致的安排对经济的带动是明显且巨大的,这样的做法,在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也是没有的。

▲青岛火车站实景

▲胶州火车站通车时的场景

3德国人的“

两个没想到”

随着城市铺开生长,社会中最真实的需求释放出来,它的走向并没有完全遵循规划者意愿。德国人第一个没想到,华人区的发展会如此迅猛,到年10月已经建成了11个街坊,另有5个已完成过半。年,从空间上隔离欧人区与华人区的构想已经形同虚设了!造成这种现场的根本原因,就是德国规划者严重低估了华人区的增长速度,未给华人区在空间上预留出足够的拓展可能。现实是,在华人区南侧原有米的隔离地带(沟壑),在华人区北侧大窑沟的几座窑厂横在那里,北向发展的通道被遏制!华人区的发展方向一则向南、一则向西,因此华洋分割的米隔离带的消亡也就不足为奇了。(注:欧人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而华人区则可以容纳欧洲人居住,因此最开始没有适宜住房的欧洲人,也会住在华人区,但其绝对数量很少。)

▲华人大鲍岛区建成情况及后续发展走向的分析图

德国人第二个没想到关于商业街的发展,并没有像德国人设想的在亨利亲王大街(广西路)展开,而是在欧人区与华人区连接轴线的弗里德里希大街(中山路南段)快速生长。最早的建筑多选择道路的路口,中山路的开发的速度明显快于广西路,这同样是华人区潜力释放的结果。

这样的发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聪明的资本会自动流向该去的地方!正确的规划是要洞悉这种规律,并且给予最大化的引导。

▲通过图中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看到,中山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广西路。

而此时,资本的故事正在火车站南端精彩上演。在最初的几年里,贸易洋行选择火车站和栈桥之间,划分着自己的商业版图,铁路的一条专线直接贯穿在商行之间,规划者把超级配套送到了商家的门口,助演了青岛最早的商贸大戏。而当大港建成之后,聪明的资本又开始流动了,原有片区的地块价值显然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火车站与栈桥之前的区域是商贸洋行最早进驻的地区,此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图为年洋行机构的分布情况。

4年犯下的错误,现在开始弥补

我们在前文中曾多次提及,前者由于商人们的逐利心切,当规划还未思考成熟时,迫使当局过早进行土地拍卖,火车站南段地块红线已经直抵海边。而当规划者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要促进西部的发展,又要绕过铁路线的阻隔,需要有一条道路沿海边一路向西。打通西部发展的经脉,没有办法,只能亡羊补牢,花大价钱填海筑路,于是才有了今天太平路的西段。

▲太平路向西延伸的示意图,此时该道路还未正式命名,年重新命名了这个区域的一些街道,霍亨索伦大街名字(今兰山路)才正式出现。

▲商贸区早期的照片,建筑已经直抵海边。

5在“样板村庄”中花费的脑筋

看年的城市规划,就不能不讲台东镇和台西镇,前文我们讲到青岛的建设离不开千万中国劳工的参与,但同样这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么多劳工来了,怎么住,如何生活?这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其实台东镇的建设从年秋天就开始了,在今天图纸上我们看到,台东镇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了。

台东镇的规划设计可以说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值得回味,第一就是他的朝向设计,设计师相对南北轴线将建筑扭转了45°,这样的调整究竟为了什么?我们首先排除了地形的因素,其次是顺应已有的街道走向,此时已有杨家村与西吴家村的街道,其道路正好穿过劳工区的中心大街。此外,我们在当时欧洲的规划思想中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德国规划专家施蒂本的理论,即支持街道和建筑斜穿赤道和经线,如此排布,可以确保街道、建筑的每一个面都会被太阳照射。而中国传统住宅的南北向排布,始终会存在一个阳光找不到的北向,而中国人习惯在北向圈养家畜、堆放垃圾等,而病菌易在此环境滋生。调整朝向后,可以让可能产生病源的潮湿部分由此得以干燥。此外这一调整同样顺应了青岛的主导风向,夏天来自海上的多是东南风,冬天则多是西北风。为了获得更良好的采光、更优质的通风,德国人也是煞费苦心。

▲台东镇设计中朝向的综合分析图

其二,就是居住区的道路设计,与中国传统街巷的尺度不同,这里所有的街道宽度达到8m-10m,与中国传统村庄的街道(仅有2m)相比,显得格外的宽敞明亮,但会让居住者显得不够隐秘而缺乏安全感。此外,还有就是中央市场的设计,台东镇75m*m,台西镇50m*50m的中心市场,这是一种商街和市场的混合体,中国传统的居住区没有这样的市场,固定的商店位于围绕市场的房屋中,移动的商贩每天则在中心市场中叫卖商品,市场上禁止销售酒类和活牲畜。

▲台东镇、台席镇中心市场对比图

▲青岛传统的李村大集,按农历周期开市。

我在思考,德国人为何在劳工居住区的设计上费如此脑筋?有专家指出,建筑永远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具体体现。当我们深入了解了劳工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后,答案自然也就明了了。在年,青岛爆发了灾难性的伤寒疫情,64%的驻军患病,31人死亡。中国劳工中受传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还要高,中国劳工居住的棚户区被认为是传染病的发源地。胶澳当局这时才下决心,拆除棚户区,修建完全符合卫生标准的台东镇,这也就有了如此多的在通风、采光、卫生等方面的考虑。不仅在硬件上如此,德国人还制定了一套预防性的卫生监督系统,每天的所有垃圾必须运走,由房主付费,把院子和相邻的街道打扫干净,并专门成立了卫生警察队伍,实施广泛的检查和监督工作,这一系列措施,才使得疫情慢慢得以控制,即便如此-年,每年仍有疫情发生,同样也造成了人员损失,第二任总督叶世克即于年初死于传染瘟病。如此的教训可谓深刻啊,因此胶澳当局在卫生疾控方面的工作力度可想而知,并充分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

▲胶澳第二任总督叶世克照片。

▲叶世克墓地

6看图说话,细看青岛的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年青岛城市规划的新变化,看图说话,让广大朋友看的真切。

▲阿尔伯特大街(今安徽路)被设计成两个单向街道,此时还未有横向道路通过其中。

▲图中的大沟就是将阿尔伯特大街(今安徽路)分开的原因

▲这是后期的照片了,深沟被开发为公园,宽34米,长米,中间设计了一条横穿的街道,这就是老青岛人熟悉的“大花沟”。

▲青岛三角形跑马场的设计形式已经确定,设计者是海关税务司阿理文。原地块中众多的沟壑被整理为两条渠道,在沙滩边有电报房,年1月由一条海底电缆从这里连接到上海。

▲此时,在江苏路上,督署学校已经落成(江苏路小学前身),与其相邻的是年建成的信义会小礼拜堂,而就在这张图片前景的山坡上,一座地标性的大教堂将在未来建成,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江苏路基督教堂。

▲年,天主教圣言会会馆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同样,还有很多新的变化,版面所限,无法一一列举!就个人而言,年的青岛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正式开端的涵义,随着铁路、港口的建设、中心区的路网成形、重要建筑的落位等等,青岛已经是一个全面开工的大工地。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此之后,青岛的城市建设大的构思少了,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ok,让我们继续图纸上的青岛之旅,下一期我们将开启《德租时代的中期盘点》,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