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文化地图湖南路从寂静走向喧嚣 [复制链接]

1#
公益中科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32465.html

湖南路是一条居民街,东起龙口路,西至泰安路。自湖南路西头走出去,便是热闹的青岛火车站广场。

德占时期,湖南路叫伊伦娜街。伊伦娜是德国海因里希亲王的夫人。而“伊伦娜”又有“和平女神”之意,故当年许多青岛人也将这条路称为女神街或女街。日据时期,日本人给湖南路取了一个费解又难听的名字:久留米町。

东西向的湖南路与多条南北道路相交叉。自东向西,这些道路分别是龙口路、江苏路、日照路、沂水路、青岛路、德县路、莒县路、明水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蒙阴路、泰安路。

湖南路是一条由东向西不断从幽静走向喧嚣的道路。湖南路的最东边,与龙口路隔路相望的是黄县路。那是由小块的马牙石铺就的起伏不平的优雅小道,通向一个道路纵横交错的半山小区。

江苏路西侧这一段湖南路是一截漂亮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迎风摇曳,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江苏路、湖南路路口西北角的高台上,曾是一个少年气象观测站。距地面一米多高的洁白的百叶箱里,是测温仪和湿度计。长长的竿子顶端,风速仪似四个金属小圆碗,随风旋转。登上气象站观云测天,是那时每一个少年心中的梦想。

少年气象观测站西侧的湖南路11号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深处,有一座德式二层小楼。这是当年的市南区机关幼儿园,现在叫江苏路幼儿园。

由江苏路到青岛路的这一段湖南路是一个小上坡,穿过青岛路,一路向西的湖南路,又成了一段长长的下坡路。湖南路21号、23号、25号、27号都是不大的二层洋楼,小巧精致。25号的对面是一栋当年少见的大体量公寓楼,三层带阁楼。当初的建筑者大约难抑思乡之情,在楼顶正中的山墙上塑了一只德国棕熊。附近的居民都称此楼为“狗熊楼”。

湖南路与明水路路口形成了一个很尖锐的夹角。就在这个夹角处,居然修了一座碉堡。这是崂山特有的花岗岩石块与混凝土构筑的军事工事,坚固无比。那时的孩子们都想不明白,建在这里的碉堡是防御谁的呢?也许是为巷战时的拼死一搏,为保卫侧后方的总督府流尽最后一滴血。同样的碉堡在安徽路19号与德县路拐角处一侧也有一座。山东省外贸局当年拆掉安徽路19号别墅建造职工宿舍时,这个坚固的碉堡实在不好破拆,索性将它盖进了楼里,这倒成了青岛建筑史上的一件奇事。

湖南路29号在安徽路西侧。这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座几乎同样的两层建筑均是欧洲传统民居样式。这里曾是摩尔施特太太的公寓。年创办的德文报纸《青岛新报》就在这里编辑出版。年9月,这里成了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学校,这名字一直用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它成为江苏路小学分校。在这样的黄金地段,用三座豪华的公寓楼办一所铁路职工子弟学校,足见那个时代胶济铁路公司在青岛市政管理者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湖南路31号曾经是市南区少年宫。几阶石蹬将院子分为上下两部分,院内花木扶疏,赏心悦目。后来,少年宫拆除了,盖起了财政局的办公楼。31号对面是清真食品厂。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糕点师是一份多么幸福的职业啊!每天,总有许多人力地排车进进出出,这是各商店来拉计划分配的各类糕点。

湖南路的喧嚣在与中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处达到了高峰。这里车水马龙,熙来攘往。路口东北角是海滨饭店。东南角是异常精美的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其实,对林基公寓的研究,至今仍无定论。

年,这里还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建筑。应该是在年之前,考斯洛斯基·林基购买了此地块,建设了这栋漂亮的商业大厦。在胶州帝国法院高级法官帕默与英国记者克里格年出版的《青岛指南》中,已经有了林基公寓的图片。相信这是酷爱摄影的帕默先生亲自拍摄的。后来,保尔·贝伦斯租用了这座公寓,人们便称它为“贝伦的房子”。无论这房子起源如何,无论这房子归属于谁,都不能掩盖它自身的完美。这座外观装饰细致精美的公寓建筑,临街建有三米高的红砖拱券式大窗,德国古典复兴样式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形成了奢华的立面。房顶嵌入的塔楼是它最直观的形象广告。顺便说一句,在青岛许多马路的拐角处都建有这种带塔楼的漂亮建筑。

当年,湖南路上的东莱银行大楼绝对有鹤立鸡群、横空出世之气概。这幢大楼的地块原属德资广包建筑公司。在这个大院子里,建有广包公司的生产厂房、仓库等零散建筑。原青岛首富、民族资本家刘子山一直有一个金融梦想。

年2月,刘子山集资二十万银元的东莱银行正式开业。这是青岛最早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经营顺利的东莱银行迅速在济南、大连、天津、上海开设了分支机构。年是东莱银行的嬗变之年。这一年,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资产增加至三百万元。财大气粗的刘子山买下了湖南路39号地块,请朋友、浙江商人兼业余建筑设计师杨浩然为他设计东莱银行总部大楼。大楼立面是简化三段式山字形,中轴对称,石砖木钢筋结构。此楼在一片空旷的大院深处,端庄静穆,总有一种拒人千里的威仪。此楼建成后,深得刘子山喜爱。一楼为银行总部及营业厅。二楼、三楼为刘子山一家起居坐卧之用。年,刘子山再施“乾坤腾挪之术”,银行总部又搬到了天津租界之内。刘子山全家也迁至天津。湖南路39号遂降格为东莱银行青岛分行。

年底,东莱银行的青岛业务几近停滞,39号大楼亦空置无用。刘子山以每月五十银元的价格将它象征性地租给了青岛宪兵司令部。抗战期间,大楼被日本宪兵队强行占据。青岛解放后,这里还曾是办公楼。年,青岛市档案馆在此办公,大量珍贵档案存放在楼内的原地下金库中,温度、湿度符合要求,珍贵档案的安全完全有保障。年,市政府将此楼出让给青岛平安保险公司。年租赁合同期满后,平安保险公司迁出。在后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此楼一直闲置。

年,为盘活国有资产,青岛市政府决定拍卖湖南路39号大楼。民营企业家李宗章以九千万元竞得此楼。为保护和善待这座省级历史优秀建筑,李宗章不惜斥资五千万元精心维修了这幢百年老楼。替换下来的部分美国红松木房梁仍纹理清晰,完好无损,可见当年建筑之用心,建材要求之严格、规范。

现在,湖南路39号是一个半公益性私人博物馆,珍藏和展示李宗章多年收藏的字画、红木家具、瓷器、珠宝和其他工艺品。

其实,湖南路的历史积淀在西侧。

辛亥革命之后,周馥与刘廷琛就在湖南路上购房安家。周馥的独栋别墅在湖南路与蒙阴路路口。他的儿子周学熙在青岛大手笔投资,置买地产、创办工厂。后青岛未来莫辨,周馥匆忙离青赴津躲避战乱。年,周馥病逝于天津寓所,享年八十四岁。刘廷琛的房子距周馥家大约一路之隔,在湖南路53号。刘廷琛祖籍九江。刘家是当地有名的藏书之家,诗书传家已逾十代,家学渊源,家藏丰富,许多孤本、善本,世所罕见。他在青岛购楼,与其说是居住,莫如说是藏书。刘廷琛与父亲刘矞祺将湖南路53号的房子一半用来居住,一半用来存书。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来青岛避难的前清遗老大都选择住在离火车站几百米的湖南路、湖北路一带。其中,原军机大臣吴郁生、邮传部侍郎于式枚、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以及徐世光、杨度等,都住在周馥、刘廷琛周围。

“中夜枕书卧,且听波涛声。”此刻,遗老们在青岛坐拥书山的心境,完全不似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的豪迈与洒脱。这些前清重臣的心里更多的是痛失家国的惆怅。

湖南路72号华侨饭店的命运,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情故事。华侨饭店建于年,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刘铨法设计。主体三层,在湖南路与蒙阴路拐角处。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其设计成圆弧形,显得流畅而律动。有人说,这种造型看上去像一顶皇冠。

华侨饭店建成之时叫新新公寓,它是青岛当年集餐饮、歌厅、舞厅于一身的最大的娱乐场所,是夜生活的好去处。新新公寓的歌厅环境高雅,可容纳三百多人。歌厅正面是一个大歌台,经常有上海来的明星登台献艺。入夜,情侣们双双而至,在歌厅四周的小餐桌前就座,点一份西餐,一边啜饮,一边听歌,情到浓处,牵手起身舞上一曲。新新公寓的西餐也很有特色,煎牛排、烤小鸡、炸鳜鱼等,很受欢迎。

抗战时期,日本人将新新公寓更名为绿洲友谊社,允许饭店开博彩业,这里成了青岛最大的赌场。青岛光复后这里恢复原名,仍是青岛的高档饭店之一。

年,新新公寓改为华侨饭店。年,华侨饭店由青岛市交际处划归青岛市侨务办公室管辖和使用,这是为了更好地接待日益增多的赴青岛旅游观光的海外友人。这时的华侨饭店主打传统鲁菜,葱烧海参、香酥鸡、九转大肠、糖醋大虾、油爆螺片、鲅鱼水饺等,叫响青岛,饮誉海外。

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华侨饭店最终被拆除,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青岛市民政局主编

蔡晓滨撰稿

年12月

《青岛文化地图》是青岛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反映青岛城市的建置沿革和地名演变,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挖掘和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书中,作者以老城区的道路为切入点,探寻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用生动的文笔、洒脱的遣词,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青岛历史和故事,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人间万象。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