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泰山北戴河之我见bo2hbst1
TUhjnbcbe - 2020/6/21 11:45:00

泰山北戴河之我见


其实泰山与北戴河原本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可是在此我硬要将其“拉郎配”来一个逐鹿大会,非分出个雌雄不可。究其原因,我自己都不得而知,大概是效法徐霞客之“论道峨眉、笔檄川江”吧。


    据我个人孤陋寡闻,自古及今赞美泰山的诗词歌赋不下千百篇,精品甚多;溪涧丛林中的碑文石刻更显苍遒有力,由此奠定了泰山的历史、文学基调


    我喜欢泰山,喜欢她的雄峻浑厚,不拘一格;喜欢她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喜欢她的傲立孤寒,岿然中天。此次星夜狂登岱岳,一路高歌猛进,沿途孤蹬残鸦,寒灯翠树竞相望尘,真乃快哉!两时辰便叩步南天门,问鼎玉皇顶。虽然我从小农村长大,爬过高山不计其数,但此次登临格局气氛全然不同,极尽心智没能想出一词表达吾之心情,难免有点遗憾。


    依稀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百家争鸣于乱世,何等的气象,于是造就了周人何等的胸襟,仲尼经历了陈蔡之厄后仍觉东山太微,于是泰山的第一句历史名人广告词诞生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乎,各类豪杰登临泰山“唱雅高阁,挥遒刻石”由此滥觞,大有地球可不转泰山永不倒的豪迈。鞭笞天下,横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也开始按捺不住这强大的广告效应,终于在“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愚黔首”之后也饮马泰山,封禅天下。大概是李斯的那一封《谏逐客书》感动了始皇帝: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但嬴政公子最终都没搞明白:我奉命天帝,封禅泰山,为什么还会死那么早,不能成为万世之君?此后泰山清净了壹百年,躲过了楚汉之争。没想到孟子的那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时间缩短了,刘彻又来了——浩浩汤汤的车队,威武雄壮的士兵,遮天蔽日的旌旗,漫天飞扬的尘土,彻底盖过了始皇帝。泰山在天威龙颜之下更显威峻,更显霸气。但是此后也更显沧桑,更显悲凉。


    自此,历史就从未冷落过这位华夏图腾之山,一度被古人伤的“体无完肤”,但是每一次“体无完肤”的伤害都是泰山的一次完美涅槃。后来,曹孟德也忍不住好奇,杜工部更是禁不住诱惑,洒下千古名篇,绝笔后世,成为一座山一道岭鄙前视后。唐后,人们对泰山的情愫似乎有所淡化,变得低调了,纵有几次皇帝封禅那大多是祈福求天而非造福谢天。这是否与国家实力、民族性格相关不得而知。


    元明之后,桐城派姚鼐一篇《登泰山记》洋洋洒洒,可谓神韵!其中描写登山与日出之散段亦如神来之笔,恰到自然——“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带着古人的畅忧思绪游泰山是永远也游不玩的,携着今人躁浮登泰山也同样是释不尽的。


    在我看来,泰山是精神的象牙塔,是权力的潘多拉,是骚客的鸣冤地,是帝王的作秀台,也是百姓的聚光圈。


    我爱泰山,爱她亘古不变的身姿,爱她广博厚重的历史,爱她不可一世的傲骨,爱她藐视一切的巍峨。


    至于北戴河,我其实不想多做笔墨。我实在是没有多少体味于此。我知晓北戴河是因为毛润之的《浪淘沙


    #8226;北戴河》,从此对她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我喜欢击水搏浪,我喜欢英雄悲歌,所以我就喜欢上了毛润之词中的北戴河,同时也促使我产生了几分对魏武挥鞭的敬畏。


    我只想说,我理想中的北戴河与我实际感受的北戴河完全是两码事——旅游业的因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浪淘沙而沙不在,打渔船而船冒烟!除了游泳让我稍有感触外,其余我便是囫囵吞枣,屑于细嚼慢咽。我试图寻回词中毛润之击水搏浪,极目天舒的辽阔穹境,最后一声《钗头凤》:错错错!北戴河太年轻,年轻的靠着一首伟人词大做文章,缺少本来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让人无所适从——到底是观自然还是品历史?但遗憾的是两者都欠缺。而当地人还要坚持两手都要抓并且两手都要硬,可能吗?当然可能!让孟德复活,让毛润之苏醒便可。要不让地球母亲再来个造山运动,女娲娘娘重新炼石补天,精卫大鸾二次衔石填海,照顾一下北戴河之子。


    泰山北戴河谁伯谁仲,谁雌谁雄?相信去过的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相关美文阅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泰山北戴河之我见bo2hb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