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杂谈漫步青岛老城区殖民者留下的异国风
TUhjnbcbe - 2025/1/18 16:46:00
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青岛位于东海之滨,在胶州湾之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民国三年青岛又被日本夺占,民国十一年才得收回。迩后虽然被几个军阀盘据,表面上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当初建设的根柢牢固,就是要糟蹋一时也糟蹋不了。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不能比。

  ——梁实秋《忆青岛》

当我八月份顶着炎炎夏日,手捧一杯冷饮,在观海山附近高低起伏的小巷中穿行,走累了就溜达到海边的时候,我就想写这篇了。青岛是我的家乡。但自从来到北京求学后,我也只能在寒暑假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方土地。每逢假期,我都要抽出四、五天的时间独自一人在青岛的各个地区漫行,有时候也会在崂山区休憩一新的沿海步栈道上走一天,但大部分时候都会去探索那片老旧却充满魅力的老城区。

青岛八大关一角。虽然八大关非常有名,但是其中大部分建筑并非建于德占时期,而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这片老城区在一百年多前曾不幸沦为殖民地,但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塑造了如今的这里。

  年,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德国从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手中夺去了青岛这个远东港口小城——彼时的青岛才建置7年,是一座年轻得不能再年轻得城市。不过德国人也并没有在青岛呆很久: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败退欧洲。此后青岛几经转手,最终回到中国怀抱。

位于第一海水浴场的海滨旅馆旧址,建于年,德式建筑。是作者非常喜欢的一个建筑,甚至成为作者某小说灵感来源。(现为青岛城建集团办公楼)

但说来讽刺,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呆的这短短16年,恰恰是青岛开始规划、建设、起飞的16年。在此处我无意为德国殖民者洗白,只是客观说明一下当时德国对青岛的建设情况。彼时的德国身为殖民浪潮的“后来者”,一直想要超越英法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当时的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这么说道:“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而占领青岛(德国在远东的第一个殖民地),就是德国走入“阳光地盘”的第一步。

  在我们的印象中,殖民者对殖民地往往都是极尽奴役和压榨,丝毫不顾殖民地本身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但德国对青岛的态度不同。德国人当时规划着,要把青岛设计为“殖民地的典范”。这并非因为德国人善心大发,只是因为他们想要和其他殖民国家进行竞争——既然无法在殖民面积上赢过那些国家,那只能选择在质量上“弯道超车”。青岛不是由德国的“帝国殖民办公室”,而是由“帝国海军部”管理,就足以看出德国对青岛这一殖民地不同的构想。

青岛基督教堂,江苏路15号,建于年。钟楼上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机械钟,现每天整点仍然准时报时。

德国人到来之前,青岛虽然建置7年,但也不过是一个人口万余人的小镇,并排的土房、几个集市、几条大路,外加几座有着围墙的衙门、军械营和小港口,这就是青岛的布局。德国人的到来为青岛带来了先进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也无怪乎欧美人经常夸耀,是自己的殖民给世界带来了“科技”、“文明”和“现代化”。不过对当时的青岛来说,这些先进理念也仅施行于只有欧洲人居住的“欧人区”(位置大致是今天的青岛山至中山路地段)。

  年,德国人出台了《青岛城市规划》。这份规划十分精致,如果不考虑青岛的殖民地身份,或许人们会发自内心地赞叹德国人对青岛的“用心经营”。青岛老城区的道路高低不平,这本来并非益事,但德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这种丘陵地带,打造了以胶澳总督府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离总督府不远的地方,矗立着法院、各国驻青岛的“领事馆”等建筑,可谓当时青岛的“行政中心”。再往四周走,就是教堂、住宅、兵营、医院各种建筑。

以胶澳总督府(最中间两座建筑,建国后曾为青岛市政府,现为青岛市人大和政协办公楼)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胶澳总督府,年建成,为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之地

年梁思成来到青岛考察,对青岛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为了实现道路与建筑、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青岛道路的走向,一方面配合等高线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和山、海、建筑物相配合,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这种设计理念,就是对德国人最初构想的继承

  对于“欧人区”的规划,德国人可谓用心至极。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德国人甚至将这片区域的道路密度、建筑物密度、地下排水网、绿化植被等统统考虑了进去。同时德国人为城市建设大量立法,比如规定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18米、两栋建筑物至少间距3米、为防风楼梯要放在北面、为迎夏季东南风露台要放于东南侧……从这些“事无巨细”的法规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德国人的严谨。有意思的是,德国人还规定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要有欧洲文化特点。或许就是这条法规为青岛留下了那么多异国风情的老建筑吧。

青岛天主教堂,可能是青岛最知名的教堂,建于年,塔身高56米(原设计超百米)建国前曾是青岛最高建筑

在基建方面,德国人也花了大力气,当然这份用心也仅限于欧洲人居住的地区。德国人在青岛布置了全套的上下水管网和电力照明,将道路修整得平整宽阔,建筑了全新的码头和火车站。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一嘴著名的“德国下水道”。虽然确实没有“油包纸”这种东西,但当时青岛的“德国下水道”可谓全中国独一无二:总长米、分属12个互相独立但又彼此相连的下排水系统,而且雨污分流。这种先进的下水系统设计令世界惊叹。

  康有为曾为青岛留下“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全国第一”的评价。虽然“全国第一”有些夸张,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的风景倒是不假。这和德国人也有一定联系。德国人在规划青岛时,不仅想尽可能让本地(欧洲)人住得舒服,还想把青岛打造成著名旅游城市,让其他国家的人都慕名游览这个“样板间”。所以,德国人在青岛大建公园绿地,开辟了沙滩(海水浴场),同时在沿海建设了蜿蜒美丽的沿海道路。德国人还在今天的汇泉广场修建了巨大的跑马场,满足了欧洲人的娱乐需求。

大退潮的第一海水浴场(作者自摄),一直认为第一海水浴场可能不是最大最好玩,但是是最“青岛”的海水浴场

于是短短十年,青岛这个“模范殖民地”就建立起来了。此时的青岛宛若一座德国城市,街道宽阔,德式建筑林立,全市通电通水(当时亚洲几乎没有城市能做到这一点)。德国在这里驻扎了远东舰队,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也开通了。当然更不用说这里酿造的日耳曼啤酒(青岛啤酒前身)和各种面包房。年,德国人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只需要12-14天就可以从欧洲到达青岛。对很多欧洲人来说,来到青岛仿佛就是回到了欧洲。

  当然,这份美丽和精致,是建立在德国人对青岛的压榨和剥削上面的。为了修建模范的殖民地样板间,本地人不得不离开家园,被赶到中国人居住的“华人区”。这里偏僻、落后、拥挤、基础设施差劲。虽然德国人还是为这里修建了下水道、电网等设施,也在此进行了规范和改造,但这改变不了殖民者奴役剥削当地中国人的事实。客观来说,德国人为青岛带来了发展,尽管这份发展建立在对青岛的剥削和掠夺之上。

山前老城静默诉说百年时光,山后新城挺立昭示今日风华

如果没有一战,我相信德国人还会继续畅想对青岛的规划。但年一战爆发后,一直觊觎着中国领土的日本登陆青岛和德国作战,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了一场没有中国参战的战争(这使得青岛成为一战唯一的亚洲战场)。之后德国人灰溜溜地从青岛撤退,但日本的军队又取而代之。此后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十一条”、五四运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说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最后直到年,青岛才(基本)回归中国怀抱。

风云沧桑过百年。尽管如今的青岛新城区已和全国各地别无二致,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但老城区仍然保持着百年前的样貌。那起起伏伏的小路、探出墙头的凌霄花、登上高处就能看到的大海、因为没有高楼而能抬眼望到的无垠蓝天,以及在每一个转角惊喜瞧见的异国建筑。这或许是殖民者留下的遗产,但更是属于青岛人和游人的一份惬意。

本文随性而写,有点杂乱。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我是航天橘,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的硕士一枚。欢迎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谈漫步青岛老城区殖民者留下的异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