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铭徽
编辑
姜喆
12月2日,青岛市召开《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编制情况发布会。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青岛市中医药局专职副局长赵国、青岛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刘湘琴、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孙健平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青岛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评价中青岛市位列全国城市第九。
为加快健康青岛建设,青岛市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研究梳理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结合《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扩容和均衡布局,编制了《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称《行动计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年,青岛市新建改扩建各级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5张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3人和4.5人。国家临床重点专(学)科达到15个,省重点专(学)科达到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立足群众需求,推动医疗资源加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希望获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从青岛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情况看,近几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家,较五年前增长13%,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较五年前分别增长20%、30%和31%,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青岛市仍然存在高水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
因此,《行动计划》在青岛市目前医疗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深化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为落脚点,通过推动医疗机构、学科、人才、技术等四个维度资源要素供给,着力打造名院、建设名科、引进名家、培育名术,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数量上扩增、品质上提升、区域上均衡、效率上提速。
同时,《行动计划》紧紧围绕青岛市卫生健康“十四五”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行动,21条具体任务。
发布会上,刘湘琴表示,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就是要精准解决这些问题,在“扩容、提质、均衡”上下功夫,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到年,青岛市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将达到7.5张以上。
当前,医院32家,较五年前增加12家,先后医院(青岛)、医院医院。今后三年,青岛医院布局,加快推进16个在建项目、5个规划项目建设。到年,医院总数将达到35家以上。
“近年来,医院面临着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停车困难等问题。医院实施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提升改造,确保既能符合疫情救治需要,又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升老城区城市承载力。计划年先医院改扩建工程。”刘湘琴表示,至年,青岛市将重点推医院、医院南院区、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中心卫生院、胶州市李哥庄中心卫生院等23个区(市)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提高青岛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是未来三年青岛医疗卫生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孙健平表示,未来三年,青岛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
加强基层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青岛市将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和运行评价,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全量数据质控。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深化“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级试点工作,努力实现“三高”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水平高低,人才是关键。下一步,青岛市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使群众在基医院医师的服务,切实提升基层群众就医体验。”孙健平说。
近年来,青岛市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持学科均衡发展、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未来医疗卫生的发展,刘湘琴表示,青岛将以高水平临床服务能力、高水平医学科研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四项标准,推进10个市级医疗卫生攀峰学科建设,并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成果转化。同时深入推进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以临床专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和专利成果转化,力争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专科百强榜再上新台阶。
(本文原载于“财经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