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帮扶工作,胶州市司法局阜安司法所五月份面向青年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关怀1号”心理健康帮扶行动,用“心”护航社区矫正工作。
摸底排查,率先成立公益心理咨询室。年,阜安司法所在一次社区矫正对象谈心谈话过程中,发现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尤其是青年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程度地面临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又因疫情、矫正对象身份的转变等不敢向周围的人倾诉,久而久之形成得过且过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阜安司法所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向上级部门请示,向周边搜集资源,率先成立了阜安公益心理咨询室,由两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一名心理工作经验丰富人员组成。
目前,阜安司法所在册社区矫正对象16人,青年社区矫正对象占90%。结合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特点,阜安司法所采用渐进式的谈心谈话模式,深入开展“关怀1号”心理健康帮扶行动。
实时处理机制,提升帮扶实效。阜安司法所将心理帮扶工作渗透于常规工作中,利用报到、集中学习和走访等工作节点,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心互动,深挖潜在心理风险,并主动干预、及时解决。通过实时处理,避免社区矫正对象的负面情绪积少成多,做出过激行为。司法所在日常报告谈话中得知社区矫正对象柳某某因其户口本等问题迟迟不能领取结婚证,但未婚妻在河北老家又将与近期临盆,疫情等原因自己不能亲自陪护,未婚妻不理解、自己无能为力,心理压力重重。司法所了解后,对接咨询室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积极疏导,并征得其家人同意,视频与其家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工作人员的多方解释调和,未婚妻表示理解并暂时由其他亲属照顾。柳某某心理的疙瘩解开了,脸上重现笑容。
心理帮扶前置,完善帮扶体系。阜安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罪犯本人及家属因为高自尊特质,很难接受自己的犯罪事实,在入矫前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有了抑郁倾向。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变化规律,司法所主动将心理帮扶工作前置到调查评估阶段。在该阶段,重点对当事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帮扶,及时修正他们的认知偏差,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接受并面对现实,不断增强对社会法治环境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辖区一位个体经营者徐某,因篡改国家证件罪被追究刑责。在调查评估阶段发现徐某心理压力巨大,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和孩子产生的影响耿耿于怀,导致抑郁,精神萎靡。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评估的同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其正确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未来,入矫后又有针对性地对其集中进行2次疏导帮扶。徐某说,“经过司法所的帮助疏导,我已经好多了,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了,不会再继续沉浸于过去不能自拔,积极改造、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司法所工作人员们的帮助和家人们的关爱”。
下一步,胶州市阜安司法所将继续秉承专业、严管、厚爱、帮扶的原则,分批分人群对老年社区矫正对象、女性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关怀行动,将心理矫治帮扶渗透到社区矫正工作日常当中,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帮扶,将心理帮扶化作及时雨,润物于无声,救人于无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