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震撼第五届中国秧歌节胶州开幕,上万人齐
TUhjnbcbe - 2025/6/29 18:02:00
04:05

9月20日晚19时,第五届中国秧歌节在山东省胶州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全国知名秧歌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界专家学者和当地群众等余人观看演出。

安徽省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家乡的红绣球》、辽宁省抚顺市地秧歌民间艺术团《山花闹》、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艺术团《红红火火庆太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孤月杳然》,以及以“三弯、九动、十八态”闻名的《秧歌扭进新时代》……16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歌舞节目同台展演,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届秧歌节为期三天,期间举办“秧歌乐万家”精品胶州秧歌巡回展演、中国优秀秧歌基层展演、首届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研讨会、全国精品秧歌汇演,以及“百珍荟萃”文化活动等。

胶州街头,花红柳绿,锣鼓喧天,唢呐阵阵。年来,在山东胶州一直上演着一出出源于生活、热情活泼的情节小戏。这,就是胶州秧歌,它与商河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年,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戏中,有“钗荆裙布髻盘鸦”的卖花女,有“纤腰倦舞娇无力”的扇女,有“巧将艳曲按红牙”的小嫚,有“唐突歌场恁他枉”的鼓子与棒槌,还有“罗伞高擎笑拍肩”的膏药客……

他们或满场对舞,或绝活尽显,或插科打诨,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民间平淡日子最为欢快、热闹的调味品。此情此景,恰如清代文人、胶州籍进士宋观炜在一首诗里所描绘的:“绿杨城郭杏花村,叠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胶州秧歌最早诞生于胶州市东小屯村,据胶州秧歌传人杨茂坤介绍:“东小屯村马、赵两姓为胶州秧歌的始祖,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于年的《胶州志》乾隆版也有专门的记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文中的“杂剧”,就是指胶州秧歌剧。

史料记载,早在年,胶州楼子埠村人刘彩收生坐科,教习秧歌。称为“安锅”这是胶州秧歌走向规范化的最早记述。同年,胶州马店中村人纪鸣珂、殷洪琴口头创作了小戏剧本《裂裹脚》,这是有记载最早的秧歌剧本。此后,人们把胶州秧歌舞蹈部分称作“小调秧歌”,把戏剧部分称作“小戏秧歌”。因演出多在地头、空场等,胶州秧歌也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虽然同为秧歌界的‘大腕’,但无论在起源还是表现形式上,胶州秧歌与其他二者均有截然不同之处。”杨茂坤说,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相结合,基本角色行当为鼓子二人、棒槌二人、翠花二人、扇女二人、小嫚二人、共四男六女,另外还有个插科打诨的“编外人员”膏药客。到清朝早中期,秧歌中的角色行当就正式确立了,并逐渐形成了唱腔、角色的完整性。

秧歌表演时,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的扮演者,

通常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意组合,即兴发挥各自的技艺绝活。其中,尤以女角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最具特色,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称为中国民族舞的“活化石”。

其实,对于胶州秧歌,我们更熟悉它的舞蹈动作,也更习惯说“扭秧歌”而不是“唱秧歌戏”。然而,从艺术表现形式和类别上来看,胶州秧歌并非一种单纯的舞蹈表现形式,而是一种戏曲。现在格外重视的舞蹈部分只是用于“打场子”。

“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在秧歌兴盛的上世纪20年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能看个秧歌就是普通人莫大的视听享受了。文/图老兵

1
查看完整版本: 震撼第五届中国秧歌节胶州开幕,上万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