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地质大师鲁迅
TUhjnbcbe - 2020/11/29 0:43:00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

(鲁迅《中国地质史略》序言)

题图:吴冠中,年油画《鲁迅的故乡》

鲁迅

一位被文学耽误的地质学家

撰文-公子羽制图-苏见羽

编辑-大地君校对-萧萧萧

谁是鲁迅?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小学上语文课本开始,我们就与他结缘。学生们更是长期口口相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文学并非鲁迅一开始的梦想,老师们一般会讲,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树立起了「弃医从文」的志向。

鲁迅不止一面。关于先生的多识、多才、多艺,很多人已经撰文提到,尤其是在美术和设计方面的才华。

鲁迅为小说集《呐喊》设计的封面

一张无需多说的图片

鲁迅渊博的知识体系中,地质地理也没有缺席。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位被文学耽误了的地质学家。这么说,并非刻意恭维和拔高,而是名副其实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先生身上的地理传奇。

1

鲁迅的百草园:少年的乡土地理

我们初识鲁迅,几乎是从他笔下的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许并非我们最早接触的鲁迅的作品,但很可能是印象最深的一篇。相比其他烧脑的杂文,这篇回忆童年妙趣生活的笔记式散文,显得通俗易懂。

水彩画:鲁迅的百草园

图源: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所谓百草园,是鲁迅对少年求学私塾「三味书屋」后的一片后花园的称呼。

从11岁时遇到「百草园」到后来46岁时文章出炉,隔了35年:「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多年以后,先生对院中的动植物依旧如数家珍:

文章开篇短短的多字,提到了6种植物:皂荚树、桑、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7种动物: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这些只是随机描述,百草园带给少年鲁迅的博物学启蒙远非这些。博物学近年来大有复兴之势,有呼吁:博物学应当优先传播,因为它与「地方性知识」及百姓的「生活世界」关系更密切(语出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

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百草园描写,具有浓厚的博物学意识。年,就有科普界人士将鲁迅视为「博物学家」(金涛《鲁迅的博物学情怀》)。

油画《百草园》,年

作者:潘世勋

当博物知识与地域结合时,就又有了「地理学」的参与:百草园里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世界,是中亚热带宁绍平原上的一个浓缩标本。鲁迅脑海的中的地理知识,从百草园开始,慢慢延伸出越来越大的地理空间。

清末的乡土地理教材

一篇短短的小文,是鲁迅的乡愁,也是属于他的「乡土地理」。(注: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2

鲁迅的山海经:“国家地理”的启蒙

少年鲁迅上的是私塾,那里教授的是农耕社会的四书五经教育。他反感之乎者也的道德文章,却对怪力乱神的《山海经》魂牵梦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

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同一年(年),鲁迅还写了一篇叫《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阿长与山海经》素描插图

少年鲁迅央求女佣阿长给自己买的《山海经》,是一部地理记述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奇书,反映了先秦及其以前中原及周边地理空间的认知。

《山海经》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严格来说,最偏重地理记述的,是它的《山经》。《山经》之外,山海经的《海经》《大荒经》《海内经》则充满了荒诞离奇的想象。

《山海经》的文字和图像,为尚未离开过绍兴的鲁迅,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空间——那是古人的地理世界,也是鲁迅脑海中的第一版「国家地理」。对于少年鲁迅而言,百草园是「乡土地理」,山海经是「国家地理」。

在远房叔祖书斋里,鲁迅看到过但“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其中:

「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清光绪时期郝懿行版《山海经》

他为此一直想要拥有一本自己的《山海经》,央求女佣阿长给自己去买,最后终于买了一本,结果「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后来不甘心又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是缩印的郝懿行21疏。」

3

科班地质人鲁迅:弃医前另一个救国梦

百草园、山海经,是鲁迅接受传统耕读教育时期的地理启蒙。随着他进入更大的殿堂,新式教育为他打开了不一样的视野。

在文学青年、医学青年之前,鲁迅最早的身份是「地质青年」——而且,他接受的是正儿八经的科班教育。这段经历,让鲁迅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知识教育在内的多种领域:

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N指的是,南京水洗学堂。K说的是路矿学堂。

(出自《呐喊》自序)

年鲁迅首次离开家乡,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一年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这些引入了西方教育方式的新式学堂,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成果。

少年受传统儒家教育,青年接触新式教育——鲁迅那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基本如此。

连环画《鲁迅在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鲁迅费尽心思转入的学校既然叫「路矿学堂」,顾名思义,它是一所培养跟地质、矿物、道路工程有关的新式人才的学堂。显然,鲁迅当时接受的是刚刚起步的地学新式教育

注:地理、地质等地球科学并没有严格分开,比如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最早创办的学术团体叫「中国地学会」,直到新中国时期,随着学科体系健全,地质与地理学会才各自独立。当然,地理和地质,至今也难以分家。

路矿学堂的学生,是中国首批正规系统学习地学的人,该学堂实际也就招生了一届(年10月至年1月,共24人)。三年时间里鲁迅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和《测图学》等课程,考试成绩优秀,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鲁迅的毕业执照(毕业证)写道:

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

鲁迅路矿学堂毕业执照

期间,鲁迅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地学知识,还有深切的实践经历:

到第三年我们下矿井去的时候,情况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有点漏水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鬼一般工作着。

(出自鲁迅散文《朝花夕拾》)

南京路矿学堂毕业后,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先是在东京接触文学熏陶,中途一度去仙台学医——日本的见闻,很快让他「弃医从文」。

4

代表作一论一志:当鲁迅遇到李希霍芬

不过,鲁迅并没有跟地学的说再见,反而有许多出色的建树。多年以后(年),他在广州的演讲中曾说:

「我首先学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而已集》之《革命时代的文学》)

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晚清洋务人才,多数成了腐朽王朝的掘墓人。就像古代弄潮、当代从商一样,江浙人总是敢为天下先,包括鲁迅在内的浙江留日人士创办了宣传先进思想的刊物《浙江潮》。

《浙江潮》几乎是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杂志,鲁迅最早的关于地质、地理的作品就发表于在这里。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论一志」,即《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他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以笔名「索子」发表,听起来是不是萌萌哒。《中国矿产志》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著作,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

鲁迅的这两部作品,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最早地质专业论文。(此说法最早出自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他曾评价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

随着更多史料发现,鲁迅之前数月,有更早的地质文章——尽管如此,鲁迅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所做的贡献,依然光芒闪耀。

《中国地质略论》中的《中国煤田全图》

作者:周树人

按照现代地质学的标准,《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算不上深入的学术文章,但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

《中国矿产志》则是晚清首部用当时先进的科学知识全面介绍、分析中国矿产资源状况的专著,展示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地理分布,且附录、翻译了日本人调查的《中国矿产全图》,并罗列《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此书,被晚清、民国初期的教育部门指定、推荐为「国民必读书」和「中学堂参考书」。

《中国矿产志》,鲁迅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

据周建人先生回忆介绍,此书主要由鲁迅完成。本书的另一作者顾琅后来一直做地矿工作,著有《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等

从这两本代表作出发,让我们梳理下鲁迅先生对中国地理、地质学的贡献:

鲁迅对「丝绸之路之父」李希霍芬的评述

鲁迅认为自己「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并非戏言,而且他在煤矿方面具有先见性认知。

近年来,因最早明确提出「丝绸之路」被中国学者频频提到的李希霍芬,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就已经有生动叙述。

鲁迅当时将李希霍芬翻译为「利忒何芬」,这几乎是最早的中文对李希霍芬的翻译。作为地质、地理、探险等成就于一身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在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地质调查,发现了中国煤炭的丰富储藏。对此,鲁迅敏锐指出,近代外国人的地理探险、地质考察等是「变相侦探」,

「盖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

意思是,李希霍芬的考察报告一出,当时贫弱的中国丢掉青岛一带是早晚的事。鲁迅将国外地质成果介绍出来,目的还在于以此唤起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列强行动的警惕。所以,在救亡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篇融入了爱国情怀的地质论文: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出自《中国地质略论》序言)

鲁迅开创现代地学术语的使用先河

发表于年《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作为先驱,较早使用了地质、地层、地壳、猿人等今天地学领域常用、通用的中文词汇;几乎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岗(文中称为花刚)、石炭(即煤炭)等岩石类术语;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第四纪等中文地质年代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

鲁迅拥有高超的地图制作水平

地理与地图如影随形。电子制图技术产生之前,手绘地图是地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中国矿产志》中有一张《中国矿产全图》,是是鲁迅手绘完成的。早在路矿学堂时期,鲁迅就专修过绘图学。当时的课本《地质浅说》(有译地学浅论、地质学纲要、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地质学纲要、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基础等多种名称)刻译本比较难的,鲁迅学习时自己手写了一部,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心得。

当时的手抄笔记中,他就精确、工整地重绘了书中的地质构造图。

鲁迅科普文章《人与历史》中的自绘插图

年发表的《人与历史》科普了达尔文进化论

在《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提出:帝国主义鱼肉、瓜分中国资源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没有精确科学的地质地图(原文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

留日期间,鲁迅在地图书馆接触到日本农商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发现后赶紧借阅出来进行描摹、复制:

「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

今天,我们可以在影印版《中国矿产志》中看到这张出自鲁迅先生的地手绘地图。

鲁迅绘制的《中国矿产全图》

年,一篇鲁迅未发表的字左右文章被发现,没有标题,文章以「地壳第二」开头,是他留日期间写的地质论稿。鲁迅在地矿领域,也许还隐藏着其他未知的秘密。

鲁迅对地理学的精辟见解

自然地理分析中国地貌成因,如《中国地质略论》第四章提到了沙漠和黄土高原的形成:

「甘肃及内蒙古地方,昔为内海,至是亦渐就干涸,砂漠成焉。然以暴风所经营.故土砂埃土,均随风飞动,运入黄河流域地方,积为黄土。」

人地关系《中国地质略论》第四章「中生代之中国」一节,指出地理环境对文明孕育的作用:

「厥后南京与汉江之北,生分走北东之两断层,陷落而成中原,即为历代枭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国旧史之骨子者也。」

翻译成白话是,地质陷落形成的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

经济地理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简明论述了煤炭与国家经济命脉的关系:

「石炭者,与国家经济消长有密接之关系,而足以决盛衰生死之大问题者也。盖以汽生力之世界,无不以石炭为原动力者,失之则能令机械悉死,铁舰不神。虽曰将以电生力矣,然石炭亦能分握一方霸权,操一国之生死,则吾所敢断言也。」

5

地学大家猛夸:鲁迅不改行能当地学泰斗

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曾在《陈年旧事》中这样说: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

叶先生知道鲁迅的这段经历并不奇怪,他生活在南京,即鲁迅攻读地质学的地方,

不过,将鲁迅视为优秀的「地质工作者」,并非只是外行人,而且还有地学界的科学家。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身)黄汲清评价鲁迅:

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开拓性创举。

地质学者殷维翰评价鲁迅

如果鲁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现在取得的文学成就一样成为地质界泰斗。

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庄寿强将鲁迅视为「中国地质第一人」,并提出鲁迅在地学领域的多个之最:

年鲁迅发表了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中国地质略论》

是我国近代地质学上最早的启蒙性文献

年,鲁迅与顾琅合著我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

后又发表史上最早的中文版「中国矿产全图」

年,鲁迅第一个从日文翻译并首次使用「侏罗纪」、「白垩纪」

等地质年代中文名称

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地质」、并用中文解释「地质」一词的中国人

年,鲁迅第一个用中文解释「化石」一词

鲁迅是第一个使用中文「猿人」一词的中国人

●好消息!环保风暴停了!国家已下令:全面禁止一刀切!

●东北:最大的落后,是观念的落后

●难得一见的地球灾害动图!

●阳光创译团队盛装亮相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共创盛世未来!

●全球14种矿45个最著名矿山,你知道几个?去过几个?

●3名采金矿中国人遭中非村民打死

官方回应引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质大师鲁迅